Кыргызы произошли от китайцев. Серьёзно? / Ученые не смогли больше молчать
Кыргызы произошли от китайцев. Серьёзно? / Ученые не смогли больше мол
Posts 1 to 11 of 11
Share22022-10-17 10:50:31
Тайны Гуннского дворца: Александр Поселянин - на "Хакасии ФМ"
Share52022-10-17 11:39:01
Китайский дворец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древней Хакасии
Share72022-10-17 12:28:06
Координаты объекта: 53°39'24" с.ш. 91°21'3" в.д.
53.65674551818166, 91.34965278809867
Share82022-10-17 14:48:59
http://hakasiya19.ru/publ/11-1-0-522
Ташебинский дворец находился в селе Чапаево в междуречье рек Абакан и Ташеба, в 8 километрах к юго-западу от Абакана. Развалины дворца были обнаружены в 1940 году при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е дороги Абакана - Аскиз. Тогда рабочими был раскопан холм, на месте которого стали находить необычные черепки, на которых были изображены китайские иероглифы.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которые проводили в 1941, 1944 и 1945 годах сотрудника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музея, выявили, что это были руины дворца,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которого являлась типичной для Китая и датированы I веком до н.э.
Под холмом диаметром около 60 метров и высотой до 1,8 метра вскрыты развалины дворца размерами 35 на 45 метров. Дворец общей площадью около 1500 кв.м. был построен на выровненной площадке без фундамента. Пол и глинобитные стены сохранились на высоту до 1,8 метра и имели толщину до 2 метров. Главный вход во дворец был расположен с южной стороны.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части дворца находился большой квадратный зал площадью 132 кв.м. К нему примыкали анфилады из 6 комнат с каждой стороны, а с восточной и западной частей было расположено по 4 комнаты в два ряда. Всего дворец состоял из 20 комнат, площадью 28-30 кв.м. каждая. Комнаты сообщались между собой дверьми.
Стены у входа в здание украшали облицовочные глиняные плитки со штампованным "елочным" узором. Двери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зала были украшены массивными бронзовыми ручками в виде личины рогатого горбоносого чудовища в трехрогой короне, с бакенбардами, усами и оскаленными зубами. Подвижное кольцо для открывания двери было вставлено в его нос.
Опорные столбы, матицы, стропила крыши, притолоки и двери многочисленных комнат сделаны из дерева. Под глинобитным полом проходили каналы отопите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 в виде неглубоких канавок шириной до 0,5 метра, выложенных плитками песчаника. Здание дворца было покрыто кровельной черепицей в виде четырехугольных слегка вогнутых дисков, стыки между которыми прикрывали полуцилиндрические желоба. Торцовые диски желобчатой черепицы, закреплявшиеся на концах стропил по краю крыши, имели китайские иероглифы, оттиснутые двумя штампами по сырой глине. На всех черепицах написан текст "Сыну неба тысячу осеней и десять тысяч лет весной радости без горя". Вокруг развалин здания были обнаружены остатки глинобитной ограды с башнями от въездных ворот, окружавших усадьбу дворца.
Все находки хранятся в Хакасском национальном краеведческом музее им. Л.Р.Кызласова. К сожалению, к настоящему времени от развалин дворца ничего не осталось.
Share92022-10-17 15:42:55
俄罗斯境内漠北匈奴地发现的汉式宫殿主人考释
发布时间:2021-10-31 浏览次数:1106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
张景明 马宏滨
[摘要]20世纪40年代初,在今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共和国首府阿巴坎发现了一座汉式宫殿遗址,中外学术界对这座宫殿的主人进行考证,提出了汉家公主说、汉降将李陵说、丁零王卫律说、王昭君长女须卜居次云说等不同看法。在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宫殿的具体时代和史书记载,提出新认识,这座宫殿的主人应为王莽时期匈奴右骨都侯须卜当。
[关键词]考古;俄罗斯;匈奴;汉式宫殿
[中图分类号]K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21)05-0105-05
1940年,在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哈卡斯自治共和国首府阿巴坎(曾译为阿巴干)南8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汉式宫殿遗址。1941年,著名学者C.B.吉谢列夫主持对这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掘,发现有中央大殿和厢房,经复原为四面坡垂檐瓦顶式建筑,被称为“最北方的汉式宫殿”。在中央大殿的四周发现许多板瓦、瓦当,其中有“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等字样。此外,在建筑中还发现用石块砌成的取暖设备、绿玉椭圆形花瓶残片、环首刀、铜制铺首等遗物[1]。关于这座汉式宫殿的主人,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笔者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尝试提出新的看法。
一、宫殿遗址发现的具体情况
在阿巴坎发现的宫殿遗址及周围的出土物与我国汉代建筑遗址及出土文物十分相似。我国汉代建筑一般以中央大殿为中心,两旁列有厢房。阿巴坎发现的汉式宫殿,中央大殿四周散落着板瓦、瓦当,从其结构及形制看都属汉代同期的文物,特别是“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有铭瓦当,字体结构及释读顺序与汉代相同,其吉语也为汉代所流行。王仲殊先生认为,用“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吉祥文字作为瓦当的装饰是从西汉开始的,汉代一直盛行[2]。在阿巴坎发现的汉式宫殿的有铭瓦当数量很多,常见吉祥文字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亿年无疆”“与天无极”等。至于铜制铺首,汉代原建筑物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通过比对在山东沂南县北村寨发现的汉墓石刻画像,有整座房屋的透视图,房屋门上有铺首[3],还有在江苏等地发现的石刻铺首,都与在阿巴坎发现的宫殿的铜制铺首相似。所以,从出土物及大殿结构和布局可以断定,此宫殿为汉代同期遗址。
从遗址位置看,西汉时期生活在这一带的是匈奴统治下的丁零人。匈奴强大时,“大破灭东胡王,而虏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4]。《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之处,使牧羝……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4]《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有钉灵之国。”[5]“丁令”“钉灵”“丁零”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谓,“北海”即今贝加尔湖。在匈奴征服丁零之后,匈奴人有可能与丁零人在贝加尔湖一带长期混居。阿巴坎就在贝加尔湖以西不远的地方,这座宫殿遗址在公元前后处于丁零人的聚居区内,瓦当之大,门之宽,说明宫殿规模很大,绝非普通人的建筑。
二、学者对宫殿主人的多方考证
这座汉式宫殿的主人究竟为何人,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汉朝时期,今贝加尔湖地区属于匈奴统治下的丁零人居住区,一个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在距离匈奴单于王庭甚远的地方,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汉式宫殿,这是难以想象的。经民族史学界考证,汉朝时期,匈奴单于王庭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此地距阿巴坎的直线距离为1300余公里,不可能是匈奴单于直接居住的宫殿,行宫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至今在匈奴单于王庭所在地还没有发现汉式宫殿遗址。
《汉书·匈奴传》中有“范夫人城”的记载:“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匈奴奔走,莫敢距敌。”据应劭解释说:“本汉将筑此城。将亡,其妻率余众完保之,因以为名也。”[6]如此看来,匈奴并无城池。匈奴当时以部落为单位,各首领有自己的领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谓匈奴所都处为‘庭’。乐户云:‘单于无城郭,不知何以国之,穹庐前地若庭,故云庭。’”[4]由此可知,阿巴坎发现的汉式宫殿不可能是匈奴单于的行宫。那么,这座宫殿究竟是何人所建呢?
俄罗斯学者吉谢列夫等人认为是汉降匈奴的武将李陵[1],其依据为《新唐书·回鹘传下》的记载:“黠戛斯,古坚昆国也。地当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或曰居勿,曰结骨。其种杂丁零,乃匈奴西鄙也。匈奴封汉降将李陵为右贤王,卫律为丁零王”[7]。同传又载:“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7]他认为,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贤王,地位仅次于左贤王,有条件建筑汉式宫殿,再加上当时在此地区有许多“黑瞳者”被认为是李陵的后裔。但是,《史记》中并无明确记载李陵的官职。《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4]李陵当时率兵五千余人,而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其余的不可能全部战死,必有一部分跟随李陵投降了匈奴。匈奴为了防止汉降兵将逃离,将其置于离汉朝较远的地方,所以在丁零居住中心出现了“黑瞳者”,他们也许正是李陵随从的后裔。此外,在汉朝以前,由于民族大迁移,很可能有一些北部居民迁入贝加尔湖一带,他们也可能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黑瞳者”。《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4]同传又载:“匈奴爱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4]《资治通鉴》也有相似的记载。从文献资料看,唐宋及以后的史籍,除《新唐书》外,都记载李陵为右校王,很可能是《新唐书》的编撰者在音译上出现错误。匈奴的官制中,左右贤王必由单于子弟担任,分别统管匈奴国土的近半。所以,李陵当时应是右校王,而不是右贤王,位在丁零王卫律之下,也就是说,他是没有条件去建筑汉式宫殿的。《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4]当汉朝使臣说服李陵重新归汉时,陵曰:“吾已胡服矣”,又曰:“归易耳,恐再受辱奈何,大丈夫不能再辱”[4]。这样看来,李陵当时已经忠诚于匈奴,不可能为了思念汉朝而建筑宫殿,更不能用“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之类的吉祥语来恭维汉朝皇帝。即便他不适应游牧生活,也没有理由和条件去修建一座汉式宫殿。因此,这座汉式宫殿的主人并非李陵,而是另有其人。
郭沫若先生认为,在阿巴坎发掘的汉式宫殿属于某个汉家公主,“可能是汉家公主下嫁时,王室为慰藉她的乡愁,特别建立此屋,以为陪媵”[8]。由于匈奴与汉朝长期战争,双方损失都很严重,边境不得安宁,为缓和这种关系,汉帝把皇室女儿嫁到匈奴,与匈奴和亲。郭沫若先生认为,这座宫殿是匈奴为汉家公主修建的宫殿,这一看法缺乏实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遣单于甚厚,倍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4]匈奴时常违背条约,侵扰汉朝,也就不会把嫁到匈奴的汉家公主看得很重。如果是匈奴为汉家公主所修,显示厚待之意,也不可能把宫殿的位置选在离王庭很远的地方。如果是匈奴单于有意疏远汉家公主,那又何必为其修建豪华的宫殿呢?
还有人认为这座宫殿是丁零王卫律所建,岑仲勉、段连勤等先生都持这一观点,认为汉将卫律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厚待,由于其不适应游牧生活而为其修建[9]。这一观点也有欠缺之处。卫律本长水胡人,不可能不适应游牧生活。卫律降匈奴后,官拜丁零王,属匈奴单于的近臣,忠于匈奴。《汉书·匈奴传》记载:“贰师将军将出塞,匈奴使右大都尉与卫律将五千骑要击汉军于夫羊句山狭。”[6]可见,卫律已忠于匈奴,绝不会建一座汉式宫殿来表达对汉朝的思念。此外,卫律修建宫殿,无论是从他与汉朝的关系还是他在匈奴的地位来看,都是不可能的。卫律与汉朝为敌,汉朝当然不会给予帮助,而在匈奴内部,如果匈奴单于给卫律以如此优待,必定会引起他人嫉妒,导致纷争。更何况,当时投降匈奴的汉将中还有地位比卫律高的人。《汉书·匈奴传》记载:“贰师降。单于素知其汉大将贵臣,以女妻之,尊宠在卫律上。”[6]也就是说,即便修筑宫殿是匈奴单于给投诚汉将的优待,卫律也不会是第一个领赏之人。因此,丁零王卫律不可能是这座宫殿的主人。
周连宽先生认为,这座宫殿的主人是王昭君长女须卜居次云[10]。条件有五:其一,其人可能生长于王莽时代,与瓦当文字相符;其二,其人习尚中国风俗和文化;其三,其人必与汉有特殊的亲切关系;其四,其时单于必对汉屈节称臣;其五,其治庭必在丁零或距丁零不远。这五个条件恰好须卜居次云都具备。孙家洲也同意这个观点[11]。《汉书·王莽传中》记载:“始建元年……改四门长乐宫曰常乐宫,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长安曰常安。”考古发掘属王莽时期的实物,有把“长”字改为“常”字。而在阿巴坎发现的宫殿遗址出土瓦当中就有“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字样,据此断定这座宫殿为王莽时期的宫殿。《汉书·王莽传上》记载:“……(风单于)又遣王昭君长女须卜居次云入侍,以媚事太后。”[6]同传下又云:“初,匈奴右骨都侯须卜当,其妻王昭君女也,尝内附。”[6]这些记述可以证实王昭君之女须卜居次云生长于王莽时期,这符合第一个条件。须卜居次云从小跟从其母,长大后又入侍汉太后,习尚中国风俗。须卜居次云本属汉家血统,竭力主张和亲,当然与汉朝有特殊的亲密关系。《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欲与中国和亲……云、当遂劝咸(乌累单于)和亲。”[6]在乌累单于以前,乌珠留单于遵命更新印,改名号。匈奴自呼韩邪单于以来一直依附于汉朝,虽然双方时常有战争,但都是一些边境上的小摩擦,并未破坏双方的正常关系,这样第四个条件也具备。须卜当的驻牧地正好在丁零人的居住区,而云又是须卜当的妻子。这样看来,周连宽先生提出的五个条件,王昭君长女须卜居次云都具备,这座宫殿似乎就是须卜居次云的宫殿。可是,在远离汉朝的丁零人居住区建筑一座汉式宫殿,工匠和建筑材料从何而来呢?材料有可能一部分是从汉朝运来,一部分是就地取材。因为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先进的制造技术必然传入匈奴,再加上匈奴经常侵扰边境,掠夺人口,其中必定有工匠,工匠还可能是丁零人居住区的“黑瞳者”。通过分析这一条件也可以看出,周连宽先生的分析并不严密,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连汉家公主都无法得到如此宏伟的宫殿,更何况是远嫁匈奴的公主之女。
三、对宫殿主人的新认识
笔者认为,这座宫殿的主人很可能是匈奴右骨都侯须卜当。《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大,左右骨都侯辅政……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4]裴骃认为,“呼衍氏、须卜氏常与单于婚姻”[4]。右骨都侯是辅佐单于处理政务的大臣,而须卜氏又为匈奴“贵种”,与单于联姻,可见地位之高。那么,当时须卜当的驻牧地在何处呢?《汉书·王莽传下》记载:“……始欲诱迎当,大司马严尤谏曰:‘当在匈奴右部,兵不侵边。’”[6]《汉书·匈奴传》记载:“右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6]由此可知,匈奴右地包括上郡以西的草原及新疆天山一带。根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匈奴右地的南部曾是右贤王、昆邪王、休屠王、犁汙王、温偶駼王等的直辖地,在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以南,而须卜当不在匈奴右地的南部。《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众。……于是汉已得昆邪,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6]次年,汉使贰师将军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6]。后,右贤王、犁汙王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6]。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尚书王根遣使至匈奴,向单于索取张掖,单于答曰:“此温偶駼王所居之地,且为先父遗留之地,不敢失”[6]。以上所提及的朔方、陇西、北地、酒泉、番和、张掖等都属于匈奴右地南部,须卜当不可能在此地驻牧。
在西域一带有日逐王统辖。《汉书·西域传》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使之管领西域,常川驻在焉耆、危须、尉犁之间,征收各族赋税。”[6]根据这段文献,须卜当的驻牧地也不在西域,应该在匈奴右地的北部。《汉书·匈奴传》记载:“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虏马、牛、羊、驴、骡、橐驼七十余万。”[6]乌孙在今伊犁河谷一带,其发兵强大的匈奴,只是进入匈奴的边地,乌孙在天山以北,右谷蠡王应在天山以北一带。《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永平十六年春,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伊吾卢城。”[13]伊吾卢即今哈密,可见呼衍王在今新疆哈密至吐鲁番一带。此外,学者考证,东蒲类王驻牧地在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南犁汙王的驻牧地在今新疆吐鲁番以西腾格里山一带[14]。这样看来,匈奴右地北部只剩下今贝加尔湖一带及以南的地区。《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4]看来,须卜当的统辖区很可能就在今贝加尔湖以西的地方,而阿巴坎就在此地。丁零王卫律死后,史书无明确记载丁零王继任者为谁,须卜当既是右骨都侯,又是辅佐之臣,完全有可能兼领丁零。其势力庞大,修建一座宫殿并不为奇,也不会招致匈奴其他首领的妒恨。
无论从政治地位,还是驻牧地的位置看,这座宫殿的主人都非右骨都侯须卜当莫属。须卜当力主与汉朝和亲,他修筑宫殿可以得到汉朝的支持和帮助。《资治通鉴》记载:“(王莽天凤元年)匈奴右骨都侯须卜当、伊墨居次云劝单于和亲,遣人之西虎猛制虏塞下。”[14]《汉书·匈奴传》记载:“咸等至,多遗单于金珍,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曰‘善于’,赐印绶。封骨都侯当为后安公,当子男奢为后安侯。”[6]从这些记载都可以看出,右骨都侯须卜当对汉朝的和亲态度恳切,汉朝也对他予以厚待。须卜当或是出于对汉朝的尊敬,或是出于爱怜自己的妻子,应是在汉朝的帮助下修筑了这座汉式宫殿。
总之,在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汉式宫殿遗址的主人深受汉朝影响且身居要职,唯有此才能具备修筑这座宏伟宫殿的基本条件。目前学界对宫殿主人的争议很大,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还需要大量实据进一步考证。弄清这座宫殿的主人,对匈奴与汉朝的民族关系史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俄]C.B.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下册[M].王博,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2]王仲殊. 汉代考古学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J].文物参考资料,1954(8).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郭沫若.苏联纪行[M].北京:中外出版社,1946.
[9]段连勤.匈奴国家时期的丁零[J].新疆社会科学,1987(6).
[10]周连宽.苏联南西伯利亚所发现的中国式宫殿遗址[J].考古学报,1956(4).
[11]孙家洲.“最北方的汉式宫殿”与王昭君的女儿女婿[J].文史天地,2018(4).
[1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林干.匈奴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67.
编 者 按:原文载于《北方民族大学学》2021年第5期(总第161期),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Share102022-10-17 15:44:47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0262682 … 14fbd.html
吉尔吉斯先民,为什么自称李陵后人,又为什么从白种人变成黄种人
0
坚昆是一个存在时间很长但是存在感很低的民族,他们是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族的祖先,同时,也是部分地图开疆者的重要意淫目标。
坚昆长期生活在今日俄罗斯的哈卡斯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及其周边,也就是萨彦岭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从西汉到明朝,其主体一直都在这里。但是,明朝中后期已降,他们逐渐南迁到天山周边,最终到达了今日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帕米尔高原周边。
坚昆部落林立,人口众多,鼎盛时有众数十万,胜兵八万,历史上不停的分分合合,实话实说,今天的吉尔吉斯人仍在分分合合。唐代,坚昆统一,最高首领号称“阿热”,拉施德《史集》中也说,“他们的君主尊号均为亦纳勒”,阿热就是亦纳勒。
坚昆既有游牧,也有狩猎,也有农耕,还有手工业和贸易。《魏略》记载,坚昆“随畜牧”,《新唐书》记载,“有橐它、牛、羊,羊为多”,《世界境域志》记载“他们随随气候的变化逐河流水草迁徙”,《史集》记载“游牧人很多”,是为游牧。《唐会要》记载,坚昆人“若猎兽,皆乘木马,升降山磴,追赴若飞”,是为狩猎。《新唐书》记载,“稼有禾、粟、大小麦、青稞,步硙以为面糜,以三月种,九月获”,是为农耕。他们很早就会酿酒、磨面和冶炼金属,会用牛角做刀把,元朝的刘好礼又教会他们制陶,是为手工业。《新唐书》记载,坚昆从安西、北庭和阿拉伯商人那里购买丝织品,向突厥人出口铁,是为贸易。可见坚昆的发展并不落后。
西汉初年,中国人就知道坚昆的存在,最初称之为鬲昆、隔昆,后来改叫坚昆,到了南北朝,叫纥骨、契骨、结骨,到了晚唐,依据突厥语转译,叫黠戛斯。后来,契丹人称其辖戛斯,蒙古人称其乞儿吉思、吉利吉斯,满清称其布鲁特。今天叫吉尔吉斯、柯尔克孜。除布鲁特外,从坚昆到柯尔克孜,显然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称呼。
坚昆人的服装很有特色,《新唐书》记载,坚昆贵族戴的帽子,“锐顶而卷末”,《清史稿》记载,布鲁特人的帽子“顶甚锐,卷末为檐”。从唐到满清,这种帽子没有变过。时至今日,这样的帽子,依然是吉尔吉斯人的盛装。
注意吉尔吉斯的帽子
族名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帽子也千古不变,但是,他们的人种变了。
坚昆本来是白种人。比如,《新唐书》记载,“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大唐安西都护盖嘉运亲见,“坚昆国人皆赤发绿睛”;《酉阳杂俎》记载,“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
但是现在,他们却是黄种人。可见,坚昆在历史上发生了剧烈的民族融合现象,最终整个民族的人种都被改变了,白种人特征被淘汰,黄种人特征成为主流。这是怎么回事呢?
吉尔吉斯前总统巴基耶夫是黄种人
奥通巴耶娃,也是黄种人
李陵与草原游牧民族
其实唐朝时期,坚昆人中就杂有黄种人成分。
对此,坚昆有自己的理解,《新唐书》记载,“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盖嘉运说,“其有黑发黑睛者,则李陵之后,故其人称是都尉苗裔,亦有由然”;《酉阳杂俎》记载,“其髭髯俱黑者,汉将李陵及其兵众之胤也”。也就是说,黑发坚昆人,自称是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的后人。坚昆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属陇西李氏,唐朝皇室即出自陇西李氏,那么坚昆也算远房皇亲国戚,就能得到唐朝更多的赏赐,不香吗?
对这样的骚操作,出于政治目的和政治正确,唐朝政府欣然予以高度认可,欢迎他们认祖归宗,既然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那么坚昆就应无条件忠于大唐,所以唐中宗曾经热情的说,“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唐武宗甚至命令宗正将坚昆阿热列入皇家宗牒,李德裕代唐武宗起草的诏书中也说,“我国家承北平太守(李广)之后,可汗又是都尉(李陵)苗裔,以此合族”。
此外,李陵后裔一说,也得到了相当多地图开疆者的无脑认同。
为李陵辩护而惨遭宫刑的司马迁
其实,很多出身漠北的人都认李陵为祖先。《宋书》记载,“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南齐书》又记载,“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李陵后者,辄见杀”。这两部南朝史书都认为北魏拓跋氏是李陵之后,《南齐书》的记载有板有眼的,但这显然是以讹传讹。但《宋书》说有成百上千个漠北部落认李陵为祖先,这应该反映了一定的史实。
北周李贤家族就公开认李陵为祖先。李贤、李远、李穆兄弟三人是北周重臣,李穆活到了隋朝,在《隋书》的列传部分,除后妃外,李穆高踞第一位。这个家族影响很大,俨然时代第一高门,《周书》如此评价:“任兼文武,声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国荣家,跗萼连晖,椒聊繁衍,冠冕之盛,当时莫比焉”。李穆自称是陇西成纪人,自称祖上就是李陵。据他交代,李陵没入匈奴之后,子孙代居北狄,其后人追随北魏南下,留下他这一脉。可见,南北朝时期,有鲜卑人自称是李陵后裔。
在北魏南下之时,也就是5世纪初,李贤的祖宗不是什么鲜卑权贵,可见当属鲜卑别部,不是正经鲜卑人。根据《魏书·官氏志》,山西-河南的北魏鲜卑各氏族都改为汉姓,但没有一个改成李姓;而陕甘宁的鲜卑,似乎没有大规模改姓,普遍保留着鲜卑姓氏。可是迁到陕甘宁的李贤他们家是汉姓,而且偏偏姓李。
姓李且沦落漠北的不止李陵一个。见诸《汉书》的沦陷匈奴且有名有姓的,至少有三人姓李,李陵、李续和李广利。其中,李续很受匈奴重视,很可能有匈奴老婆,但他在匈奴的时间不长。他曾是塞外奚侯城的都尉,而汉朝在塞外的这些要塞都修建于太初三年,匈奴于当年秋天攻陷了部分塞外要塞,李续必定是此时被俘的。三年后,天汉二年,李陵被俘,又一年多后,李续被李陵所杀。可见,李续即使在匈奴有后,他死的时候,其子顶多三岁,很难在匈奴语环境中知道自己是李姓苗裔。李广利和李陵都曾经娶过匈奴单于的女儿,但是,李广利只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就遇害了,留下后人、且后人知道自己是李姓苗裔的可能性更小。李陵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才死,时间够长,且李陵确定有生育能力。李陵的好友苏武持节不屈,在匈奴放了十九年羊,都有一个匈奴老婆生的儿子苏通国,而李陵已经胡化,官至右校王,拥众数万,他有很多后人、且后人知道自己是李姓苗裔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此,众多漠北少数民族认李陵为祖,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没有实锤。
南宋 陈居中 苏李别意图 局部
李陵官居右校王,掌握一定的部落。李陵的同事卫律,也是汉朝降将,官居丁零王,其享有的待遇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二人都曾带兵抵抗汉朝,李陵的待遇应该不在卫律之下,肯定也有自己的部落。所以匈奴瓦解之后,李陵的后代部落也瓦解并融入周边民族,有的向东融入鲜卑,有的向西融入坚昆,也是可能的。但是没有实锤。
东汉末期,鲜卑崛起,留在漠北的匈奴人大规模融入鲜卑之中。根据《魏书·官氏志》,鲜卑姓氏中有两个非常耀眼的姓,须卜氏、丘林氏,这是典型的匈奴贵族姓氏,另外出大汗氏、独孤氏也是匈奴人,可见鲜卑中有很多匈奴裔。而其中包括李陵的后裔,最终发展成为李贤家族,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没有实锤。
同理,坚昆之中融入了匈奴人也是有道理的。经过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持续的穷追猛打,匈奴最终瓦解。汉宣帝晚年,郅支单于为躲避汉朝攻击,率领一部分匈奴人西迁,征服了坚昆,郅支单于在西部的统治中心,就设在坚昆。所以,一定有匈奴人永远留在了坚昆。这其中有李陵的后裔是可能的,但是没有实锤。
所以,黑发坚昆人是李陵后裔,只能存疑,没有实锤,不能以此为据进行地图开疆。但是,这至少说明,很久以前,坚昆就有民族融合了。随着后世黄种人的大批融入,坚昆最终变成了黄种人。
人种的变化,其实质是坚昆全族的突厥化
晚唐时期,坚昆仍以白种人居多。根据他们所处的位置,大致推测,坚昆最初是雅利安人,说印欧语言。但是,随着与阿尔泰语系民族的接触,坚昆被突厥化了。《通典》说,“其俗大与突厥同”,《新唐书》说,“其文字言语,与回鹘正同”,可见,最晚9世纪,坚昆在文化上已经彻底突厥化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坚昆与突厥语民族纠缠在一起。公元前2世纪,冒顿单于征服了丁零、隔昆、呼揭,百年后郅支单于再次征服坚昆、丁零、呼揭。参考《魏略·西戎传》的记载,坚昆与呼揭、丁零比邻而居。可见,这哥仨自古以来就在一起,坚昆之中,“其种杂丁零”。丁零是正经突厥语民族,是后来的铁勒、突厥等主要突厥语民族的祖先。至于呼揭,有人主张他们是乌古斯人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呼揭也是突厥语民族,或者后来发生了彻底的突厥化。坚昆人突厥化是不可避免的。
6世纪中叶,突厥雄起。木杆可汗灭掉柔然,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可见,契骨,即坚昆,被突厥征服了。东突厥灭亡后,坚昆一度接受西突厥的统治,附臣于乙毗咄陆可汗。但乙毗咄陆可汗很快因内讧而崩盘,坚昆又被唐朝扶持的薛延陀汗国统治,由薛延陀派驻的颉利发监管。薛延陀被唐朝灭掉之后,坚昆归顺唐朝。安史之乱后,回鹘雄起,坚昆被迫接受回鹘统治。9世纪,回鹘衰落,坚昆阿热自称可汗,经二十多年大战,最终赢得独立,阿热在独立宣言中豪迈的对回鹘宣布: “尔运尽矣!我将收尔金帐,于尔帐前驰我马,植我旗!”后回鹘内乱,阿热亲统十万大军入侵,杀回鹘可汗㕎馺特勤,焚回鹘牙帐。回鹘汗国崩溃,蒙古高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坚昆的天下。不久,坚昆裹挟着大量的回鹘遗民退回故壤。
坚昆与突厥语民族之间不仅有战争,也有和亲。《新唐书》记载,突厥曾用联姻笼络坚昆,将突厥女人嫁给坚昆酋豪。前述的坚昆阿热,本身就是坚昆与突厥语民族通婚的产物和践行者,他妈是突骑施人,他媳妇是葛逻禄人,都是突厥语民族。上有所好,下必甚之。《通典》说,“(坚昆人)性多淫佚,与外人通者不忌”,可见坚昆的族际交配是很平常的。
突厥人是突厥语民族,薛延陀人和回鹘人都是铁勒人,也是突厥语民族。在这爱恨交织的三百年中,坚昆最终在文化上突厥化了。而那时的突厥语民族是黄种人,经过几百年的交流与交配,坚昆的人种也开始发生量变。
唐朝以后的坚昆
晚唐以后,由于中原王朝与漠北断绝了联系,所以中国史料对坚昆的后续记载很少。借助外国史料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可以对坚昆后来概况略知一二。坚昆经历了剧烈的兴衰荣辱。
演唱《玛纳斯》的大师居素甫·玛玛依
当年,被坚昆破国后,回鹘乌介可汗率残部依托唐朝避难,后与唐朝闹翻。唐武宗几次联系坚昆夹击回鹘都无果,最终还是唐朝亲自动手灭了回鹘,而坚昆始终无力南下。可见,坚昆不能服众,蒙古高原上的突厥语诸部和鞑靼诸部根本不服,这群人闹起来,局面很难收拾,连后来的契丹都搞不定,何况区区坚昆。坚昆根本镇不住场面,所以无法安居蒙古高原,只能退回老家。
可是蒙古高原岂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坚昆成为所有突厥语部族的众矢之的。9或10 世纪成书的《世界境域志》说,坚昆同周边一切民族作战,接着又说,除了可汗牙帐之外,坚昆没有一座城市,没有一个村落。唐代坚昆的法律曾经最为严酷,但此时坚昆已无法纪之约束,人如野兽。可见,坚昆战损巨大,礼崩乐坏。最终,坚昆失败了。
诞生于10到11世纪的《玛纳斯》歌颂了英雄玛纳斯带领坚昆反抗卡勒马克统治的传说。可以猜想,坚昆曾被卡勒马克征服。考之史料,卡勒马克应该就是坚昆西邻基马克汗国。后来在玛纳斯的领导下,坚昆联合60个突厥语部落打败基马克,赢得了独立,玛纳斯被被推举为坚昆和这60个突厥语部落的可汗。此事当在10到11世纪。10世纪,坚昆与契丹建交,契丹设立辖戛斯大王府进行羁縻,坚昆先后四次向契丹朝贡。而另一方,基马克汗国则在11世纪中叶崩溃了。
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的玛纳斯雕像
根据《史集》,到了13世纪初期,坚昆实力有所恢复,已经有了很多城市和村落。但是,玛纳斯家族的统治应该也崩溃了,因为此时坚昆没有可汗,却有好几个亦纳勒并立。可见,动荡不安中,坚昆汗国还是不可避免的退回了部落联盟状态。
13世纪,蒙古崛起,坚昆与其他林木中百姓一起被征服。一开始,坚昆是和平归顺的。但后来蒙古讨伐秃麻惕部,坚昆拒不配合,结果也连带被揍。蒙古在此设立益兰州,后来忽必烈曾派开封人刘好礼管理此地,刘好礼带着众多汉人农民、工匠来到益兰州,促进了坚昆的发展。
在这三百年中,随着与突厥语部落和蒙古语部落的深入接触,坚昆的人种发生质变,从白种人升级为黄种人。
尾声
到了15、16世纪,瓦剌,即曾与坚昆同属林木中百姓的斡亦剌惕在蒙古高原西部崛起,坚昆受到严重冲击,被迫大规模南迁到天山,还曾与哈萨克人和东察合台汗国发生一系列恩怨情仇。不久瓦剌又追来了,坚昆被迫又南迁。18世纪,满清灭掉瓦剌中的准噶尔,坚昆又回流到天山。最终,坚昆发展成为吉尔吉斯人和柯尔克孜族。
历史上,坚昆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密切。贞观六年,中国官方代表王义宏莅临坚昆,这是双方正式交往之始。贞观二十二年,坚昆首领入贡,唐朝封之为左屯卫大将军,在其地设坚昆都督府。安史之乱后,双方的联系被回鹘阻断。唐武宗时,坚昆击败回鹘,恢复与唐朝关系,唐武宗、唐宣宗册封坚昆首领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
21世纪,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必将越来越好。